三個女人,一位畫家;兩個時空,一幅畫…
慾望、誘惑、殺機與陰謀,17世紀阿姆斯特丹的黃金年代其實一點也不璀璨,1654年,半夢半醒間,背負教會譴責的林布蘭與美麗的情婦正在床上纏綿,突然時空遁入1642年,當時林布蘭剛完成畢生最著名的畫作《夜巡》 ( 亦稱做「夜警」) ,但是他的人生卻從此離奇地急轉直下…畫中的主角被謀殺;愛妻與幼子相繼過世;成名後累積的財富轉眼被掏空,一連串的厄運降臨,所有的不幸究竟是偶然的巧合還是蓄意的安排?這幅畫又揭露了什麼樣的秘密引發上流社會的報復與不安?
《夜巡》( 亦稱做「夜警」) 不僅是林布蘭畢生最重要的作品;也是荷蘭繪畫史上最著名的經典。同樣的一幅畫讓林布蘭名垂不朽;卻也是促使他晚年潦倒的關鍵。
《夜巡》是描繪阿姆斯特丹民兵隊伍的群像畫,但畫面並非建立在偶發的事件上,傳說林布蘭在此畫中精心佈局了51個謎團,指控畫中人物涉嫌一樁謀殺案以及強迫青少女從事性交易,因此所有的光影、34位人物的姿態手勢、對比、細節、戲劇張力、構圖都被認為是刻意安排的,為了向大眾披露主事者圖財謀權的真相。彼德格林納威將每一個場景都佈置得像在舞臺上一樣,即使是戶外場景亦如此,營造出一種奇特的空間氛圍。
彼得格林納威 Peter Greenaway
四度坎城金棕櫚獎提名、兩度威尼斯金獅獎提名導演
1942年出生在英國威爾斯新港(Newport)的導演 - 彼得格林納威,在他迷離誘人的鏡頭下,以一種異於常人邏輯的方式“說故事”,加上迷戀數字、符號、光線、藝術、建築、景觀、構圖、女體、性愛的歡愉和死亡的痛苦,因此被公認為當代最受爭議的導演之一。
格林納威在很年輕的時候先是立志成為畫家,後來才漸漸開始接觸歐洲電影,16歲那年看了瑞典導演伯格曼(Bergman)的【第七封印】,從此立志成為導演。之後又受法國新浪潮導演影響,例如高達(Godard)和雷奈(Resnais)常使用的“推軌鏡頭”(Long Tracking Shots)攝影技巧,就常出現在格林納威的電影裡。
格林納威於1962年進入沃森斯道藝術學院(Walthamstow College of Art)就讀,花了三年的時間接受壁畫的訓練,並在此時期拍了第一部短片【情感之死】(Death of Sentiment),內容關於殯葬習俗以及墓碑上的彫刻,場景設在倫敦的四座大墓園中。1965年他加入英國新聞局(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)工作,往後15年間拍攝了一系列實驗性電影,包括混合“具象音樂”與滑鐵盧車站最後一台蒸汽火車影像的【火車】(Train),以及在數字和剪接結構上面玩花樣的【重製垂直面】(Vertical Features Remake),這些珍貴的畫面曾在2000年的台北金馬影展中作特別放映。
1980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片【崩潰】(The Falls),本片長達3個多小時,為格林納威92部未完成作品之集大成,以“仿紀錄片”的形式訴說這個世界終結的92種方式,超現實的表現手法雖古怪卻讓他受到注目。自1982年【繪圖師的合約】開始,彼得格林納威樹立了無人能出其右的謎樣情色風格,隨後又拍攝關於John Cage和Philip Glass等四位知名美國現代作曲家的紀錄片【四個美國音樂家】。
本身既是畫家也是導演的彼得格林納威,由於對藝術深刻的修養,作品裡常引用大量繪畫技巧,尤其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對彼得格林納威影響特別大,例如“明暗技法”的表現方式,其中又以法蘭德斯畫派為最。【夜巡林布蘭】並非格林納威第一次執導和荷蘭畫家有關的作品,早在1985年【一加二的故事】中,就從十七世紀另一位荷蘭畫家維米爾(Vermeer)的畫作中擷取靈感。
格林納威獨特的敘事技巧並非任何人都能接受,1993年拍攝【魔法聖嬰】時,就被批評在敘事上有“連貫性”的錯誤,但是格林納威很有個性地回答:「如果什麼事都連貫那就太無聊了。」他又說:「如果想要說故事的話,當作家就好了,何必拍電影?」再度證明格林納威並不熱衷於線性的敘事方式。
彼得格林納威在台灣最為人所知的電影,就是有華裔女星
格林納威其他電影作品還包括充滿古羅馬城建築之美的【建築師之腹】;改編自莎士比亞《暴風雨》劇本的【魔法師的寶典】;獲得坎城影展最佳藝術貢獻獎的【淹死老公】;贏得加泰隆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的【廚師、大盜、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】;改編自格林納威歌劇作品的【音樂家之死】;和連續在台北金馬影展放映三年,實驗性極強又耐人尋味的【塔斯魯波的手提箱】三部曲。
除了電影之外,彼得格林納威也出版多本著作,包括一系列的電影書以及藝術史籍。其中《100 Allegories to Represent the World》,用100幅電腦後製編輯的人體攝影搭著短文,構成現代版的希臘羅馬神話,一種格林納威式的”自我指涉”神話體系。另外還有描述諾亞方舟故事的抽象畫集,以及分析林布蘭《夜巡》畫中每一個角色與謀殺始末關係的同名書。
格林納威在1999年與妻子離異後離開威爾斯定居荷蘭,現今雖已60多歲,卻不斷在嘗試各種新的藝術創作媒材。2005年6月,在視覺音樂組織noTV於阿姆斯特丹一間ART CLUB - CLUB 11所舉辦的 CNCDNC 視覺藝術晚會中,格林納威獻出了他的VJ處女秀,他運用荷蘭當地投影技術公司BeamSystem特別為他量身打造的超大型電漿觸控螢幕與多螢幕輸出播放系統,將92個【塔斯魯波的故事】投射在12個螢幕上,並配合由DJ Serge Dodwell(又名Radar)負責的音樂部份,把各個畫面混合在一起,結果大受歡迎,於是決定與noTV合作,舉辦世界巡迴表演,行程遍及西班牙塞維爾、法國、巴西等地。
2006年為了紀念林布蘭400歲冥誕,格林納威替荷蘭國立博物館(Rijksmuseum)策劃了一場展覽,將藝術史上最重要畫作之一的《夜巡》做新的詮釋,同時希望解開畫中4個世紀以來的謎。他運用燈光、音效、移動影像等科技,讓畫中的31位人物都活了起來,也將博物館的參觀者轉換成為劇場的觀眾,配合同樣主題的書與電影,構成《夜巡林布蘭》的大型計畫。
林布蘭
馬丁費里曼(Martin Freeman)
電視、電影、劇場三棲的演員馬丁費里曼,1971年出生於英國,青少年時期放棄原本擅長的壁球,立志成為演員,往後進入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就讀,期間經常參與青少年行動劇團的業餘製作表演,並於戈巴契夫在任時蘇聯尚未解體前,加入一個前進基輔(烏克蘭首都)的戲劇交換計畫,畢業後隨即在多齣英國國家戲劇院的製作中演出。
馬丁費里曼認為音樂是他接觸這個世界最直接的媒介,三個哥哥中有一位是80年代流行樂團歌手,還有一位是音樂家,他自己則對靈魂與爵士樂頗有研究,尤其是60至70年代這段時期。
馬丁費里曼第一個正式的電影角色是【誰與爭瘋】(Ali G Indahouse)中的Ricky C,他在片中與主演【芭樂特:哈薩克青年必修(理)美國文化】的喜劇演員薩夏拜倫柯恩合力搞笑,漸漸打開知名度,近年又以英國BBC熱門影集【辦公室風雲】(The Office)中的角色走紅,並參與【愛是您•愛是我】、【星際大奇航】(The Hitchhiker’s Guide to the Galaxy)、【活人牲吃】等電影的演出,近年更向一線男主角邁進,先在由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【非法入侵】中與茱麗葉畢諾許、裘德洛飆戲;又跟曼蒂摩兒合演浪漫愛情喜劇【插畫情緣】(Dedication);以及參與由葛妮絲派特羅主演、其弟傑克派特羅執導的【夜夜成癮的男人】(The Good Night);還有演出由【活人牲吃】原班人馬製作的【終棘警探】(Hot Fuzz)。
林布蘭的三個女人
妻子薩絲琪雅
伊娃柏西斯托(Eva Birthistle)
1974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伊娃柏西斯托,14歲時隨家人搬到北愛爾蘭的Derry,雖然身為天主教徒,她讀的卻是一所新教學校,後來回到都柏林就讀Gaiety表演學院,1995年得到第一個電視劇角色,在愛爾蘭評價最高的影集【Glenroe】中連續演出三年。1997年主演首部電影【萬聖節】(All Saint’s Day),接著與柯林法洛合演【Drinking Crude】。2004年在坎城金棕櫚獎得主導演肯洛區“格拉斯哥三部曲”最終篇的【蘇格蘭之吻】(Ae Fond Kiss…)中有突破性表現,並以此片獲得愛爾蘭奧斯卡獎(IFTA)最佳女主角。隨後在【冥王星早餐】中飾演男主角席利安莫菲的母親,又參與女同志愛情小品【新娘向後跑】,以及BBC迷你影集【國家內部】(The State Within)的演出。在【夜巡林布蘭】中,伊娃飾演林布蘭的妻子薩絲琪雅,戲份十分吃重。
情婦海兒潔
裘蒂梅(Jodhi May)
1975年出生在倫敦的裘蒂梅具有一半德國和一半法國血統,12歲那年首度參與英國電影【分離世界】(A World Apart)演出,就與同片合演女星一起獲得當年(1988)坎城影展的最佳女主角,至今仍是此獎項得主中最年輕的紀錄保持人,電影作品另有與丹尼爾戴路易斯合演的【大地英豪】。裘蒂梅的演藝事業橫跨電影、電視、劇場,曾參與全程以法文演出的舞台劇,並曾自編自導一部探討兩性親密關係的奇情短片【Spyhole】。
情婦韓翠琪
愛蜜莉荷姆斯(Emily Holmes)
在【夜巡林布蘭】中飾演第二任情婦的艾蜜莉荷姆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小螢幕發展,曾演出科幻影集【星際大爭霸】(Battlestar Galactica),並客串【暗夜天使】(Dark Angel)、【神鬼禁區】、【女歡女愛】(The L World)、【超人首部曲】(Smallville)等多部受歡迎的美國影集。電影作品包括【記憶裂痕】、【飛機上有蛇】,並參與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【惡靈線索】,以及曾在2006台北電影節播映的加拿大電影【末路狂媽】(Familia)。
娜塔莉普萊斯(Nathalie Press)
有媒體讚譽,在本片水準一致突出的女演員中,扮演被迫進行性交易少女的娜塔莉普萊斯,是表現尤其令人驚豔的一位,曾以和愛蜜莉布朗特(【穿著prada的惡魔】中的小助理)合演的【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】而獲英國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新進演員獎的她,多半在短片或獨立製片中出現,於2006年坎城評審團大獎的【紅路】中,她戲份雖不重,依然令人印象深刻。
導演彼得葛林納威談【夜巡】
在1642年完成的《夜巡》( 亦稱做「夜警」) 畫作中,可以看見忙亂的三十四個人在一場有組織的混戰中,很明顯地要做槍械演習,可是在畫作的前半部有個穿著整齊軍服的少年。他的臉被擋住了,所以無法辨識他的身份,但是他在開槍射擊,這就像在尖峰時刻對皮卡迪利車站(Piccadilly station)開槍一樣,是件極度愚蠢的事。這樣的舉動一定其來有因,而我拍攝這部片的動機就在於想要解釋這件事。有人開槍,企圖為何,子彈射中了誰,歷史學家說這幅畫裡有五十一個謎團,而我敢大膽地說我的理論可以解開所有的疑惑。這有點像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。
我們的設想這幅畫就像一項指控,指控那些富豪,那些超級有錢的財閥;1640年代12個在阿姆斯特丹呼風喚雨的家族。 在這個陰謀裡,每個人都想再往上爬,而我認為在荷蘭社會的權力中心存在著暴力行為,所以才有畫中的槍擊。
1640年代的阿姆斯特丹是個發展中的城市。當時剛結束了與西班牙的長期戰爭,就像現在的俄羅斯,所有的人都迅速致富,沒什麼人追究原因,賄賂和高壓政治屢見不鮮,阿姆斯特丹當時一定受那12個家族的統治,但是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,最後猶太保守政權掌權,阿姆斯特丹開始有更好的警力配置,因此,我認為林布蘭指控的那些行為在三十年後是不可能發生的。
在1600-1650這約兩個世代的時間,阿姆斯特丹的確是西方世界的中心,富裕、有權、資源豐富、有舊世界的龐大資金交易,新世界也逐漸被開發。 荷蘭人不太提起這件事,但是當時阿姆斯特丹中心有個叫做Dam的有名廣場,每天都在販賣黑奴,這樣的販奴交易行為持續了至少八十年。